德国精英大学计划: 特点与特色

发布时间:2016-10-31 21:14:05

德国的精英大学计划启动于2005 年,旨在通过重点资助的方式,增强德国大学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德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此计划迄今已实施10 年,对德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计划出台时,国内不少人都认为德国这一计划是受到我们的“985 计划”的启发,而且,国内不少研究者比较注重中德两国一流大学计划的共同性。但是,稍加比较便可看出德国的精英计划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以下从四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 精英大学计划是基于学术自治原则的政府行为。

该计划虽然由联邦政府提出,所需经费也由联邦和各州政府提供,但具体的实施与操作过程,则由德国科学基金会( DFG) 和科学审议会具体负责。德国科学基金会是大学和科研机构自己的机构,从法律上看是一个私人法人团体。科学审议会是德国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及学术界在高等教育和科学领域的合作机构和决策咨询机构,它由54 名成员组成,分为学术组( 32 名成员) 和行政组( 22 名成员) 两个组。学术组的成员由德国总统任命,其中24 名科学家由若干大型科研及学术机构( 如德国科学基金会、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协会和高等学校校长联合会等) 提名,8名社会人士由联邦和各州政府共同提名。

联邦和各州政府虽然提供经费,但谁进入精英大学名单,并不由联邦教育部决定,而是由德国科学基金会组织评审委员会来决定。按照协议规定,整个计划的实施由德国研究联合会和德国科学审议会共同承担。德国研究基金会负责执行第一和第二条资助路线的实施,即研究生院和科研集群项目,而未来构想项目则由科学审议会负责审核。所有大学均可提出申请,申请书由各州主管科学的行政机构提交给德国科学基金会。每所大学可以申请一个或者多个研究生院项目,一个或者多个卓越集群项目,以及第三条资助线。

德国科学基金会和科学审议会联合组建共同委员会,成立审批委员会。共同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和战略委员会构成,专家委员会由德国科学基金会评议会任命,有14 位成员; 战略委员会由科学审议会的科学理事会任命,有12 位成员。两个委员会的成员半数以上是在科学研究、高校管理或者是经济界具有长年海外经验的专家。审批委员会则由共同委员会和联邦与州负责科学的部长组成。

在专家科学评估基础上,共同委员会将对所有申请做出最终推荐意见。审批委员会根据推荐意见做出决定。共同委员会的成员每人拥有1.5 票,各州部长分别拥有1 票,联邦教育与科研部部长拥有16 票。最终的资助决定将由联邦和各州负责科学的部长联合公布。

总之,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在最后的决策中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项目运行的过程并不受政府控制。

第二,精英计划是基于评选和竞争的资助计划。

一般人都知道,德国的大学精英计划仅资助了10 所左右的精英大学,但是,由于此计划的执行是一个评选和竞争的过程,参与竞争的远远不止这10 余所大学。比如在2006 年第一轮的评选过程中,有74 所大学提交了319 份预项目申请,经过专家评审,90 份申请进入第二轮评审,其中39 个研究生院项目、41 个科研集群项目和10 个未来构想项目。经过第二轮的评审,来自22 所大学的38 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18 个研究生院项目、17 个科研集群项目和3 个未来构想项目。

第二期资助( 2010 - 2017) ,有64 所大学提出了227个申请项目,其中98个研究生院项目,107 个科研集群项目,22 个未来构想项目。DFG 组织了20 个国际专家小组对205 个研究生院和科研集群项目进行了评审。科学审议会对22 个未来构想项目进行评审。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由DFG 和科学审议会组成的共同委员会通过投票评选出来自32 所大学的59 项申请进入最终一轮的评选( 25 个研究生院项目、27 个科研集群项目和7 个未来构想项目) 。在最终一轮的评选中,以上候选项目与第一期接受资助的项目一起接受专家的评审。最终评选出来自44 所大学的99 个项目,其中45 个研究生院项目( 33 个是原有的,12 个是新增的) 、43 个科研集群项目( 其中31 个是原有的、12 个是新增的) 和11 个未来构想项目( 6 个是原有的,5个是新增的) 。

也就是说,提交申请的大学,不管最终是否被批准,在申请的过程中其实都已经或多或少地朝着精英大学计划所引导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作为一个公开评选和竞争的过程,精英大学计划不仅体现了公正和透明的原则,更主要的是带动了更多的大学参与到了提升人才培养和科研质量的行列中来。目前德国共有100 余所大学,而参与申请的大学通常达到70 余所,最终进入精英计划的大学也是几十所。

由于精英大学计划是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所以入选的精英大学不存在终身制的问题。该计划不搞论资排辈,实行能进能出的原则。比如2006 年第一批3 所大学出笼,慕尼黑工大、慕尼黑大学、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2007 年第二批大学选出,亚琛工大、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哥廷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康斯坦茨大学入选。其中康斯坦茨创建于20 世纪60 年代,属于新建大学。而2012 年第三批精英大学评选结果则显示,第一和第二批中的哥廷根大学、弗莱堡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三所大学遭到淘汰。同时新增了5 所大学,即柏林洪堡大学、德累斯顿工大、不莱梅大学、科隆大学和图宾根大学。

第三,精英大学计划是基于项目的资助计划。

德国的精英大学计划不是笼统针对大学的,而是以具体的项目为中心的。项目分为三类,这也就是精英大学计划所谓的三条资助线路。第一条线路是研究生院项目,其实就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项目,或者说是以课题为基础的博士生培养项目。第二条线路是所谓卓越集群,就是指跨学科、跨单位的研究项目。第三条线路是所谓未来构想,即大学未来有特色、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和学科方向。精英大学计划所资助的就是这三条线路中的具体项目,大学需要分别在这三条线路中去申请项目。有的大学可能只是申请到了第一或第二条线路中的一个或两个项目,比如博士培养项目或科研集群项目。而只有当一所大学在三条线路中同时得到了资助,才可以被称为精英大学。显然,除了精英大学,还有一批大学的不同项目也获得了资助。

我们通常所说的十余所精英大学,其实是指在三条资助线路中均得到了资助的大学。或者说,所谓精英大学,其实是得到资助项目最多的大学。就是说,能否进入精英大学计划,取决于一所大学所申请到资助的项目的多寡。按此逻辑,一所大学无论如何优秀,也不可能所有的学科和专业都同时达到一流的水平,有若干出色的项目( 学科) ,就足以跻身于精英大学的行列。同时,对一所精英大学而言,也不意味着要追求将所有学科一律建成世界一流的目标。

第四,精英大学计划既重视科研、也重视人才培养。

现代研究型大学起源于德国,同时现代研究生教育也起源于德国。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一直是德国大学的精髓所在。精英大学计划秉承这一传统,把科研和人才培养列为精英大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如前所述,精英计划具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就是研究生院建设、卓越集群建设以及突出大学发展特色的未来构想。

研究生院旨在资助一些优秀的博士生培养项目,培养年轻的科研后备人员,为博士研究生进行国际化、跨学科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从而提高德国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在三轮的资助中,分别有18、21 和45 个研究生院得到资助。从总体看,精英大学计划虽然有三条资助路线,其实每条路线中都包含有博士生培养的内容。从经费上看,三条资助路线的总经费中,有50% 以上的费用是用在了博士生身上。所谓研究生院其实就是博士生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比较新的模式,目的在于加强导师以及导师组与博士生的联系,基于特定的项目,让博士生获得更多的参与科研的机会,让导师的指导更加规范化。总之,精英大学计划的一个核心目标是提高博士生培养的水平。

来源:陈洪捷.德国精英大学计划:特点与特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