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学科评价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隶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是由大连理工大学学科评价中心研究团队研究开发的综合性学科评价数据平台。截止到2016年12月,数据库已经涵盖全国“985工程”、“211工程”和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等160所高校学科发展的主要信息。

1.数据库的主要功能

目前,数据库具有三大功能:第一,提供国内主要高校学科发展的“全口径”详细信息,为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双一流”建设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第二,提供带有论文关键字和教师姓名的中外文学术论文数据,可借用知识图谱等分析工具,分析各高校学科发展的主要领域、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数据支持;第三,以学科为单位,提供学科发展的核心数据,为高校利用“标杆对比法”进行绩效评价、优化学科建设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评价原则与评价思路

作为一种综合性、应用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和学术服务项目,我们进行学科评价的总体原则是“获取可靠数据、遵循专业规范、使用科学方法、促进学科发展”。本中心的成员在科学计量、科研评价、高等教育评估等方面受过严格专业的学术训练,能够利用合法渠道获取公开透明的学科发展基本数据;借助我们自主研发的学科评价数据库系统,我们能够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专业统计和分析;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学科评价的科学方法进行操作;在评估目的上,我们致力于为学科布局优化和学科发展水平提升提供基于证据的服务。

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学术建制,受到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双重制约。在这样一种基本的共识基础上,我们按照投入产出最大化的思路,将学科发展分为资源、过程与产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并赋予指标不同的权重,通过计算得分情况进而按照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进行学科排名。同时,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我们还可以以学校为单位分析其整个学科发展状况或以学科为单位汇总不同学校在某些指标上的具体表现,以图表方式直观呈现学科发展态势。

3.数据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学科评价中心将数据视为学科评价的基石,中心通过合法、公开、权威渠道获得了国内各高校有关学科发展的大量基本数据,并建立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学科评价数据库。本评估系统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如下渠道:

各院校及其所属院系的官方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的官方网站;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学术机构的官方网站;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科研项目(基金)管理机构的官方网站;

有关学科的专业性学会等专门性学术组织;

ESI、Elsevier、CNKI等知名学术数据库;

有关政府组织出版和印制的有关统计资料、年鉴、报告等。

4.评价指标体系

在利用最新的学科评价理论和方法,借鉴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以及国内其他知名学科评价机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我们设置了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观测点。同时,在坚持评估基本原则并征求若干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赋予了各指标及观测点相应的权重。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师资队伍与资源包括专任教师基本信息、专家、团队、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等二级指标;科学研究包括科研项目、科研奖励、中英文论文、专利等二级指标;人才培养质量包括教学成果奖、“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等二级指标。

大连理工大学学科评价中心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A 师资队伍与资源

A1.专家团队

A2.生师比

A3.专职教师总数

A4.重点学科数

A5.重点实验室数

 

 

 

B科学研究

B1.代表性学术论文质量

B2.人均发表学术论文数

B3.成果转化情况

B4.代表性科研项目情况(含人均)

B5.科学研究获奖

 

C 人才培养质量

C1.学位论文质量

C2.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

C3.教学成果奖数

C4.教材质量

5.评价结果的使用

本评估系统既可以生成终结性评价结果,也可以生成诊断性评估结果。前者是基于指标权重计算的学科得分排名,后者是学科各指标在原始数据上的详细对比。在综合终结性评价结果、诊断性评价结果以及相关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中心会就用户需求提供学科发展的战略性咨询报告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政策建议。

本中心长期面向本校及全国其他各有关高校及相关学科提供学科发展咨询服务。评估结果在用来诊断分析学科发展水平和态势的同时,也可以为有关学科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数据支撑和学术生长点。

在使用本评价系统提供的服务时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评估结果是基于客观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来的,可能与主观判断有所出入,请结合本校学科发展实际加以运用。

(2)本评价系统采集的是某个时间段内的学科数据,在特定时间段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3)基于本系统所得学科评价结果不能反映学科发展的全部状况,可以用于问责、学科绩效考核、学科布局优化、学科发展等学科建设的诸多面向,但不能作为唯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