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双一流”建设与评价学术研讨会中青年学者论坛于2023年7月22日晚成功举办。本次中青年学者论坛分为三个会场,主题分别为:“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与评价、“双一流”大学治理现代化、新时代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来自20所高校的23位中青年学者围绕三个主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
中青年学者论坛(一):
“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与评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李雅清的报告题目为《中国科大“双一流”建设实践》,李雅清副处长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建校初心、办校方针和建校特色、具有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发展思路、整体布局、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实践进行了介绍。
上海大学发展规划处主任陈秋玲教授针对《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评价体系》作了主题报告。陈秋玲教授从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设背景、建设内容和实施过程三个面对如何构建大数据教育评价体系做了介绍。并指出基于大数据构建教育评价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双重性,具体是指数据治理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多方协同才能取得实效;第二,全局性,是指基于世情、国情、市情、校情,全局谋划、统筹推进才能提高整体效能;第三,创新性,强调以创新性应用场景为突破口,依托专业化人才队伍才能强化功能;第四,规范性,强调只有完善制度规范、打造数据平台、制定数据标准,数据治理才有据可依。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林杰老师以《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定力》为题做了报告,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时代价值做了详细阐述。林杰副教授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是指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主体在尊重与遵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抵制诱惑、排除干扰、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坚韧毅力、思维方式、精神境界和行动能力的总和。其中,政府(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和大学(包括校级层面与院系层面)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与核心主体,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主要承载者、核心体现者和具体实践者。客观战略定力与主观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积极战略定力与消极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不变战略定力与可变战略定力的辩证统一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的主要特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定力是坚定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正确方向的基石、是开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国道路的核心、是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
中国医科大学教育政策研究室主任赵哲老师的报告题目是《大学学科建设发展的超学科逻辑及行动路径》。研究从主体—结构—功能的视角出发,认为超学科并不是某种具体学科或规模庞大的超级学科,而是关于不同学科间知识关系的再调整与再优化,是一种基于学科、统筹学科及超越学科界限的知识结构体系建构。从组织的角度出发认为超学科是异质性、自然性和开放性的组织。针对目前超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赵哲主任指出要超越组织边界,创建大学学科的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吸纳多元主体,优化大学学科的超学科知识供给结构;提升成果效益,构建大学学科的超学科知识应用制度体系;加强融合发展,深化大学学科的超学科知识文化治理。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漫红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教育评价的风险承担机制探索》。李漫红教授对评价风险分析、教育增值评价探索和教师教学增值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李教授认为应从坚持信息量、信息甄别、有限理性状态、评价人道德四个维度设计教育评价风险路径,指出增值评价应该是一种思想,而非“技术”,其真正的理念在于导向教育公平,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进步,每个教师和学校都能实现教育增值。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理念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需关注增值模型及其技术和方法的本土化问题。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李晓飞教授以《新工科背景下“双一流”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为题,以大连海事大学为例,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四个方面作了详细报告。首先介绍了交通强国下专业的建设目标,介绍了新工科建设从聚焦国家战略,凝练学科主攻方向;创新科研组织模式,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实施科研平台实体化,构筑交叉学科平台三个方面入手的先进经验。在教学改革方面,构建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的三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体化实践能力培养建设与实践,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探索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课程建设方面,以专业混合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课程赛事结合模式为核心。最后展示了大连海事大学获得的辽宁省首届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名单。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陈霞玲老师的报告围绕《从“科研组织化”到“有组织科研”:“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实践策略》展开。首先对“科研组织化”与“有组织科研”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梳理了我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科研组织化发展与现状。最后指出“双一流”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策略包括以下策略:第一,实现科研组织设计从“学科规划”向“战略谋划”转变;第二,推动科研资源配置从“多主体多渠道”向“重点保障”转变;第三,促进科研团队建设从“重视团队组建”到“促进团队协同合作”转变;第四,推动科研平台建设从“学科知识逻辑”向“需求贡献导向”转变;第五,保障科研项目运行从“PI制”向“项目制”转变;第六,推进科研评价改革从“一把尺子”向“分类评价”改革转变。
沈阳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处科长曲硕石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双一流”背景下沈阳农业大学学科建设经验探索》。曲老师首先对“双一流”建设政策进行了梳理,其次从学校概况与学科布局、学科建设发展思路和学科建设目标几个方面对沈阳农业大学学科建设整体情况进行了介绍,然后剖析了学校优势,并指出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存在顶尖学科匮乏、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学科队伍体量小等问题。最后指出,沈阳农业大学将进一步以一流学科为牵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四有”一流师资队伍,强化科研的标志性,产出一流科研成果,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人民满意的一流社会服务。
大连海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王诺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李雅清
论坛最后大连海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王诺斯教授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李雅清对各位学者的精彩汇报表示感谢。王诺斯教授表示中青年学者论坛是一场学术盛宴,这里有高等教育的规划者、研究者、践行者,分享关于一流大学建设实践与评价的最新观点。
中青年学者论坛(二):
“双一流”大学治理现代化
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陕西省“千人计划”青年学者武建鑫以《迈向大学学科:论世界一流学科研究新范式》为题,以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背景,比较 “双一流”建设前后的两种新旧学科范式,通过追溯学科本源,揭示世界一流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立足大学场域,构建世界一流学科研究的基本框架。其进一步聚焦学科系统,从扎根本土实践、面向科技创新、基于学科组织、促进学科交叉四层面提出我国世界一流学科研究的行动方略。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系主任陈沛以《“双一流”背景下博士毕业生的空间流动及引力因素研究——基于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为题,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推拉理论、地方品质理论,探究博士毕业生空间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济水平、生活压力、生态环境、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等区域性因素影响博士毕业生的学术就业流动;就学地“推力”在经济水平、生活压力与生态环境方面比就业地“拉力”作用更明显。最后,陈沛副教授从宏观管理、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三层面为我国建设一流高校的空间布局及学术人口的有序流动提出政策建议。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黄依梵以《绩效优先与结构优化——试论中国人才项目遴选原则的竞争性与均衡性问题》为题,通过分析省份和院校等多维因素对科研人员获得杰青项目资助的影响,探究杰青项目遴选方式的遵循原则及其分配资助名额所遵循的原则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发现:在省份层面,杰青项目名额的分配体现出一定的绩效优先导向,而经济水平、教育程度、政治距离的影响有所增大,兼具结构均衡倾向;在院校层面,杰青项目在院校层面的分配一贯重视绩效的优先,不过也体现出结构均衡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省份之间的分布趋于均衡而院校层面的分布更为固化。
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讲师王晓玲以《基于知识整合的交叉学科形成性评价的内涵与关键阶段研究》为题,以我国交叉学科建设为背景,围绕交叉学科形成性评价,归纳交叉学科形成性评价的特征与内涵,阐明交叉学科与知识整合的关系,并基于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深度访谈的文本识别了交叉学科形成性评价的三个关键阶段,即形成共同的研究对象、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知识创新成果的应用,以及各阶段的二级指标和三级观测点。
宁波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伍宸以《当代大学学术行为表征及其超越性治理:基于消费主义的视角》为题,从消费视角梳理大学学术治理结构的历史演变,揭示消费主义桎梏下的学术行为表征,并基于消费主义视角审视当代大学学术行为及其表征,即学术研究成果符号化、符号化形成等级秩序、等级秩序下学术工具理性蔓延,指出要以更开放和进步的思维模式来审视当代大学学术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超越消费主义视角下的卓越学术内涵,并以此建构了超越消费主义的卓越学术治理体系的铆钉理论方位。
大连海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赵俊豪教授以《双一流高校知识图谱及新型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航运领域为例》为题,从“教学、教研、学习”三位一体的知识图谱的系统逻辑和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学平台的架构及建设思路展开论述,分享了自己在信息化教学、航运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成果,以及大连海事大学在本科信息化教学、知识体系构建、智能低碳航运领域平台和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最后指出要将教育的“道”与教育的“术”融合,即促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相融合。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生马玉玉以《美国大学的软法治理及其效能研究》为题,对美国大学的软法治理和美国大学的治理准则进行介绍,指出美国大学治理准则是典型的软法典范,并以AAUP治理准则为例分析了美国大学治理准则的软法效力,探究美国大学软法治理模式及治理路径,进而指出美国大学软法治理的整体效能是依靠大学层面大学治理结构、治理政策、治理行为、治理程序的完善和高等教育系统层面大学治理价值、规则、组织、方法的体系化治理实现的。
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春林以《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30年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为题,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梳理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不同阶段的标志性政策和建设重点,揭示其变迁路径和内在机理,并系统性地总结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变迁的结构逻辑和历史逻辑,并据此提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保证持续政策供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引导高校特色发展三方面,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优化提出宝贵建议。
分论坛会议上半场由宁波大学教育学院伍宸教授主持,下半场由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武建鑫教授主持。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与会嘉宾们就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重要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收获了新的思路和启发,为各自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同学们在讲座后积极地与嘉宾们展开了进一步的学术探讨,不仅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热情,还拓展了大家的学术视野。最后,会议在同学们热烈的鼓掌声中圆满结束。
宁波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伍宸
陕西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武建鑫
中青年学者论坛(三):
新时代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雷生教授作了《闭环控制系统视域下研究生高质量发展模型建构》的主旨报告。张教授首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和值得关切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其次从研究生教育发展定位问题、规模与速度、分类发展等制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对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建构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闭环控制系统模型,最后提出系统论的视域下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从入口、过程、扰动、反馈和输出等环节全方位把控。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高成锴老师的报告主题是《机器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高成凯老师提出人工智能+课程管理、人工智能+学生管理、人工智能+高校资源整合、人工智能+科研管理是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助推的方向,并对如何使用机器自动解决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指出机器学习对高教赋能的关键点是良好的数据基础、可解释性和是否信任机器作出的决策,并认为未来机器学习可能解决辅助评价、人才管理和文本分析等问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郑薇薇老师的报告题目是《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的高校教育智库建设研究——以高教强省发展战略与评价研究中心为例》。郑薇薇从浙江省“双一流”建设现状、高校教育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教强省发展战略与评价研究中心”建设背景、初衷与目标等几个方面作了详细报告。研究指出“高教强省发展战略与评价研究中心”建设路径是建立稳定、科学的组织架构,注重学术研究与战略研究,承担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职责,创办学术期刊并出版著作,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强化政策保障。
河北医科大学发展规划处张巧月老师报告题目是《双一流”建设视角下河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探析》。其首先对河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第四轮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和ESI排名进行介绍,其次指出河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破题需要从拔尖筑峰、特色发展和国家战略入手,最后提到河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解题需要从经费、人才、内涵建设和大学声誉进行。
河海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李伟玲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科技强国背景下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组合优化评价研究—以139所理工类高校为例》。李伟玲老师的研究构建了基于LDA-共现网络改进模型的理工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并构建了组合优化评价模型,最后指出要增加科技创新基础资源建设和政策保障等投入,提高理工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投入产出效率,建立理工类高校与区域科技创新之间的协同机制。
北京体育大学王严淞老师作了《掉队或跟上?国家专项计划学生非学业适应发展追踪研究》的主旨汇报。王严淞老师的研究针对某顶尖双一流建设高校A,通过学号、姓名匹配数据,纵向比较学生不同时期发展情况。研究显示,国专生并非全面不适应,只是在经济消费和心理适应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国专生并非全面不适应,只是在经济消费和心理适应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最后王严淞指出,要关注入学初期国专生的心理状况;保证院系支持活动的质量,提升其他活动适切性;重点关注家庭条件较差的国专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
沈阳药科大学副研究员严中平以《研究生校企合作参与对就业能力提升影响的实证研究》为题作了主旨汇报。严中平老师指出了在利益平衡方面,校企间资源交换和依赖渠道尚未完全建立;在实践共同体的搭建方面,中介(政府或协会)发挥作用不充分;研究生在企学习场域质量与高校的学习场域质量有较大的差异等问题。提出要明确定义、落实责任,完善体系、共享资源,完善平台、提升效果等对策。
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秦涛
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秦涛老师和沈阳化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梁国利老师对各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并表示感谢,各青年学者针对汇报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秦教授指出,教育评价的趋势和核心是分层分类,各高校、学科应该根据自己特色准确定位。梁国利教授和张雷生教授在讨论中指出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培养过程中的各类因素。
沈阳化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梁国利
交流是知识保持鲜活的法宝,交流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至此,第三届“双一流”建设与评价学术研讨会中青年学者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