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交错,交叉融合的大学战略规划--基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战略规划2010-2014》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06 13:10:52

战略规划是大学前行的灯塔,是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帝国理工学院战略规划具有纵横交错、交叉融合的特点,战略涵盖研究、教育、转化、组织、资源和影响力六个维度。其学科布局和科学研究聚焦、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注重知识的转化和资源观规划等有益经验,对于我国理工科院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创办于1907年,是英国顶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学校共4个学院分别是自然科学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和帝国理工商学院,其科学、工程、医学和商业在世界教育和研究领域享有卓越的声誉,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大学之一。学校是英国G5超级精英大学(The G5 group)、金三角名校(Golden Triangle)、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国际科技大学联盟(Global Alliance of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和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等学术组织的重要成员。

帝国理工学院强大的教学与科研实力可以从其在各种世界大学排名中的优秀表现得到印证。

战略规划是大学前行的灯塔,是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帝国理工学院之所能长期位居世界大学排行榜前列,必定离不开其对学校内外部发展环境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学校发展走向的深入思考与系统周密的设计。本文对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战略规划2010-2014》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揭示其中的逻辑规律并探讨其对我国理工科院校战略制定的可借鉴之处。

 

一、战略规划主要内容

帝国理工学院战略规划(2010-2014)是在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季进行的一项广泛的战略开发项目的结果。这一过程包括对学校内部活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学校范围内的咨询以及与学校领导和制定具体战略的负责人、部门主管、管理委员会和理事会成员的详细接触与沟通。战略旨在向帝国理工在英国和国际上的利益相关者表明,学校的意图是最大化其为科学和社会持续利益而努力的价值和影响。该战略也将作为学校自身决策和运营规划的指南。

帝国理工学院的使命是在科学、工程、医学和商业领域,特别是在工业、商业和医疗保健领域,体现并提供世界一流的学术、教育和研究成果。学校从研究、教育、转化、组织、资源和影响力6个战略角度阐述了学校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同时对每个战略又进行了相应的详细划分与阐述,共计19个战略目标和73个具体目标项。

研究

·在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术环境中从事最高国际质量的研究。

·在现有的研究学科范围内和之外扩展知识的边界。

·汇集学院内外的研究专业知识,以应对当今和未来的科学挑战。

教育

·识别、吸引和培养最有能力从大学教育中受益的学生。

·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型教育,并提供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环境。

·提供教育经验,使毕业生成为他们所选择的职业的领袖,并对社会的长远需要作出贡献。

转化

·与世界接触,了解、识别和领导新兴的科学挑战和解决方案。

·透过知识、人才和科技的转化,使教育和研究的社会及经济价值最大化。

·以创新的方式扩大我们所有工作的范围和影响。

组织

·通过高效、有效、适应性和整合来保持卓越。

·与英国及世界各地的相关机构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

·达到健康、安全和环保的高标准。

资源

·吸引、发展、奖励和留住最优秀的多元化员工队伍。

·投资我们的设施和校园,并在财务上具有可持续性和多样化的收入来源。

·发展和增加我们的捐赠资产。

·将信息和数据转化为指导我们思考的洞察力和智慧。

影响力

·预测、理解和塑造全球利益相关者和决策者的思维,包括政府、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决策者。

·成为世界领先的独立科学建议来源。

·在科学、工程、医学和商业领域,帮助社会广泛认识世界一流研究和教育的益处。

二、战略规划的特色

通过对帝国理工学院战略规划(2010-2014)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其规划具有以下特色

六位一体,纵横交错的战略布局

帝国理工学院规划了研究、教育、转化、组织、资源和影响力六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学校战略目标紧紧围绕研究、教育和转化三个核心战略并从组织、资源和影响力三个战略着手确保学校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适应和发展以践行其使命,实现其愿景。

研究和教育战略与转化战略纵向发展、互相融合,通过知识、人才和科技的转移,最大化研究和教育的社会及经济价值。同时,组织、资源和影响力战略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的核心战略(研究、教育和转化战略)互相交错。学校通过高效的组织管理、多元化的资源来源和对政府、学术界和工业界决策的强大影响推动学校核心战略的实现,向社会提供世界一流的学术、教育和研究成果。具体如下图所示:

以核心学科为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

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是复杂和相互关联的,影响到整个人类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只能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来解决,特别是在科学、工程、医学和商业方面。只有当有关学科存在世界领先的研究和群聚效应,多学科团队才能得到发展,才能研究并找到解决全球挑战的方法。

帝国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在现有的研究学科范围内和之外扩展知识的边界,注重维护核心学科(科学、工程、医学、商业)本身,并鼓励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学校认为核心学科的实力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其研究是基础性的,这些领域知识的力量和深度是促进多学科和跨学科工作的重要推动力。帝国理工学院在注重和承认核心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交叉融合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不仅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成为学校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手段。

帝国理工学院在四个院系和核心学科的基础上建立了26个多学科领域联系的帝国理工卓越网络,如工业生物技术网络、人工智能网络和金融科技网络,每个网络都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并由来自不同院系和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组成。为激励研究人员超越院系的界限来从事多学科的研究,帝国理工学院建立了20个卓越中心,如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心、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和脑科学研究中心。为应对全球重大问题,帝国理工学院又建立了数据科学研究所、格兰瑟姆研究所、气候变化和环境研究所以及未来能源实验室等6个全球性挑战研究机构。

三、帝国理工学院战略规划的启示

帝国理工学院的战略规划支撑和引领了学校的发展,为该校在科研、教育和转化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帝国理工学院战略规划对我国理工科高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启示如下。

1.学科布局和科学研究要聚焦

帝国理工学院的使命是在科学、工程、医学和商业领域,特别是在工业、商业和医疗保健领域,体现并提供世界一流的学术、教育和研究成果。学校的学科布局和科学研究也主要聚焦于科学、工程、医学和商业4个领域,致力于探索科学、工程、医学和商业之间的联系,提供提高生活质量的切实可行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帝国理工学院的学科布局和科学研究较为聚焦。我国大学正处在“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阶段,学科布局和科学研究切忌盲目追求热点和大而全。高校要基于自身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和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学科,合理调整研究方向与重点。

2.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

帝国理工学院非常重视在现有的研究学科范围内和之外扩展知识的边界,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同时,还设立了相应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网络、研究中心和机构以落实和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变化,我们会面临更多的复杂问题、不确定性和压力,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单一学科无法完成的。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又是高校发展改革的方向。学校的战略规划制定要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及时改革、调整有碍于学科融合的管理与评价制度,增设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机构和研究中心。

3.注重知识的转化

转化(Translation)是帝国理工学院规划中的重要战略,转化的定义包含了所有形式的知识转移。帝国理工学院坚信透过知识、人才和科技的转化才能使教育和研究的社会及经济价值最大化,并且有效地将知识产权商业化,是该校最大化其研究潜在影响的目标所在。

大学不是象牙塔,对理工科大学来说更是如此,我们的教学和科研无时无刻不在和国家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需求发生联系。我们应该透过广泛的沟通渠道,把知识传递给不同界别(包括学术界、商界和政府)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同时,把毕业生的才能转化为实践,也是我们对世界各地社会和经济的最大贡献。我国理工科高校要抓住国家和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将有价值的想法、优秀的科研成果和毕业生推向市场,推动形成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完整链条,把知识转化为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4.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资源是高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资源进行战略规划是促进高校财政稳健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帝国理工学院在资源战略中把优秀和多元化的员工队伍、校园设施、持续性和多样化的收入来源、捐赠、信息和数据等都作为重要内容,通过这些方面的发展、质量和数量的提升来增加资源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高校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高校不能把资源等同于政府财政拨款,抱着“等、靠、要”的思想,要注重拓展资源获取渠道,增强资源获取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我国理工科高校要发挥主动性,积极寻找和发掘资源,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把师资队伍、校园设施、科研转化、信息、数据和技术优势、社会和校友捐赠、优秀校友、学校历史文化、学校声誉等有形和无形资源纳入到学校资源战略管理中,将其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支撑和动力。

主要参考资料

帝国理工学院战略规划2010-2014

作者简介:

邢政权(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